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专访|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在现代化与乡土性之间寻求平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22:05:00    

Transparency

日前,“寄情大湾区——潘鲁生大湾区民艺调研与艺术创作巡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开幕。

展览展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38件作品。这批作品以粤港澳大湾区民艺生态调查和城市发展观察为基础,汇集2018年以来潘鲁生走访大湾区古村老巷、渔港码头、市井作坊并以彩墨语言表达的思考和创作。

展览现场

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承办,将持续至5月8日。

本次展览包含“民艺调研”和“主题创作”两大板块。在“寄情大湾区”济南、深圳、澳门、东莞、香港等地巡展基础上,增加《澳·东望洋塔》《粤·广州骑楼》《粤·惠州港口》《粤·江边红顶》《粤·江埔古村》《粤·南社石桥》《港·维多利亚湾》等7件彩墨新作,进一步丰富了大湾区生活意象的彩墨表达。

展览现场

广州是巡展的终点。潘鲁生表示,大湾区不仅是经济腾飞的象征,更是文化交融的活态样本。“我想记录和呈现的不只是物象,更是人与土地、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希望以写实之笔捕捉物象本真,以写意之心传递文化根脉,使画面具有岭南地域的鲜活气息和水墨传统的韵味。”潘鲁生说。

展览开幕当天还举办了学术研究会。会上,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本次展览策展人林蓝表示,潘鲁生的艺术创作建立了独创性的学术研究之上,提炼了民间艺术的视觉符号和精神内涵。

学术研究会现场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以三个“饱含”总结潘鲁生的创作,他强调,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是世界各个湾区中最为多元的,潘鲁生通过理论和创作融合,展现了对这片热土和民艺的赤诚。

广东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刘晓春认为,潘鲁生的作品从北方视角看南方,从文化中心看边缘,具有特别意义。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则认为,潘鲁生践行艺术创作回归田野的方法,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西方艺术介入的多重背景下,走出了其特立独行的路径。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透露,本次展览之际,潘鲁生向馆方捐赠了部分作品。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潘鲁生的作品大量展现了大湾区新时代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巨大变化。就此,潘鲁生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

展览现场

【访谈】

潘鲁生:在现代化与乡土性之间寻求平衡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

羊城晚报:您的研究与创作非常深入田野,深入乡村。岭南乡村文化在广东当代建设中能够提供怎样的精神源泉?

潘鲁生: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包含乡村的文化振兴,意义不仅在于激发乡村发展的文化活力,也在于进一步构建我们的文化精神共同体。我国是农业文明的古国、大国,乡村里有我们的文化根脉,其中既包含农耕文明的历史积淀,也体现为乡村文化对民族认同、现代文明建设的多重价值。

近年来在大湾区走访调研,看到了广东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取得的成效,通过文化、生态和产业的协同激发了乡村的发展动能,也增强了城乡融合的深层凝聚力。

大湾区的发展是新时代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缩影,其中的经验和启示在于,乡村文化振兴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共鸣。

就此需要平衡保护与开发、传统与创新、本土化与开放性的关系,最终实现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为乡村注入可持续的生命力。岭南大地的村庄富有特色,将其传承保护好,是我们当下发展的文化资源和未来凝聚的精神家园。

《粤·大万世居》2022年 124x124cm 纸本·彩墨

羊城晚报:作为文化学者和民艺研究者,您认为民间文艺能够为乡村建设带来哪些影响?

潘鲁生:民间文艺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能够促进乡土认同与精神凝聚,有助于守护乡土根脉与精神认同,包括我们当前的村歌、村晚、赛诗会等,以地方艺术形式为载体,能够唤起一种文化的归属感。

同时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带动村民参与文化创作,增强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并发挥移风易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民间文艺也是实现产业兴旺的一个重要抓手,比如民间手工艺可以发展“文化经济”,民间艺术与传统节庆结合可以形成特色IP,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品牌化,并通过场景化体验推动文旅融合和消费延伸,提升乡村消费黏性。

可以说,在民间文艺发展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静态的遗产,而是动态的、与时代共振的力量,延续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情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生命力。

《港·大屿山岛》2022年 124x124cm 纸本·彩墨

羊城晚报:如何将艺术创作与民间文艺融入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建设中?

潘鲁生: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建设,既是有形的,诉诸建筑、景观、聚落等物质形态的美,也是无形的,涉及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和经过历史积淀的文化创造基础。

从有形的物质景观层面看,艺术创作、民间文艺的融入有助于保持乡土风貌特色,通过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传统工艺,就地取材,精心构筑,更好地留住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特色民居,体现乡村风貌之美。从无形的层面看,个体性的艺术创作、集体性的民间文艺都诉诸情感,是寄托乡愁、打动人心的。

从我的研究和创作感受来看,《寄情大湾区》其实不只在于艺术创作,也是文化调研的思考和时代发展的记录,以绘画展现新时代人文湾区的发展风貌和内在动力。

如果说学术意义上的民间文艺调研主要是文献记录和客观研究,那么由民间文艺调研而展开的艺术创作,更在于将打动自己的内容以意象、意境呈现出来,这也是关于时代、社会进步发展的发自内心的交流。

《澳·妈阁庙》2023年 124x245cm 纸本·彩墨

羊城晚报:您认为在目前的乡村建设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潘鲁生:乡村建设是一个国际性的命题,需要在现代化与乡土性之间寻求平衡,既要避免“浪漫化复古”,也要警惕“过度城市化”,从而实现形神兼备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尤其需要政府主导,从国家层面和地方发展层面进行统筹部署;在涉及专业领域的建设上,由专家介入,做到因地制宜,力求长效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也需要企业参与,促进资源的科学配置,增强发展活力。

归根结底,要以村民为主体、使村民受益,村民是乡村发展的主人翁,村民有获得感、有创造力,我们的乡村才能接地气、聚人气、有财气,更加繁荣兴旺。

文 | 记者 朱绍杰 梁善茵

视频 | 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图 | 主办方提供

热门文章

东丽关切 | 城市治理看东丽:区领导察看市容环境治理工程项目

03-25 20:51

两周内办结116件来电事项!哈尔滨市交通集团负责人接听12345热线

03-26 10:13

不止大风降温,沙尘也来“凑热闹”,带齐装备再出门!

03-25 20:54

降本减负增信心

03-26 10:16

早安,淮南!

03-25 20:57

融链赋能•岩企向新——福建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产融对接会(龙岩新材料产业专场)成功举办

03-26 10:19

原州区政协围绕促进优化 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专题调研

03-25 21:00

临沂水文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宣传活动

03-26 10:23

注意!清明假期首日火车票今起发售 收藏这份购票攻略

03-25 21:03

跨境追击电诈团伙,仅杭州地区就追回损失超200万元

03-26 10:27
最新文章

汇金科技(300561.SZ)发布一季度业绩,归母净利润135.28万元

04-23 00:50

39岁网红与前妻三天内相继离世,家属:弟弟为前妻操办后事几天没睡,两人离婚后仍有感情

04-23 00:37

以“见细见早”之功,筑事业发展之基

04-23 00:03

为一线工作人员“充电” 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04-23 00:03

湖南赴泰国推介文化旅游资源

04-22 22:40

专访|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在现代化与乡土性之间寻求平衡

04-22 22:05

前方高能!广东“知食分子”用三行诗“卷”哭吃货圈!

04-22 21:17

潮评︱斩断偷漏税“幕后黑手”

04-22 21:12

“五一”多巴胺旅行

04-22 21:06

家中浴霸突然起火 警民联合救助

04-22 21:00